(1) 单进程时代不需要调度器

一切的软件都是跑在操作系统上,真正用来干活 (计算) 的是 CPU。

早期的操作系统每个程序就是一个进程,知道一个程序运行完,才能进行下一个进程,就是 “单进程时代”。

一切的程序只能串行发生。

早期的单进程操作系统,面临 2 个问题:

  1. 单一的执行流程,计算机只能一个任务一个任务处理。

  2. 进程阻塞所带来的 CPU 时间浪费。

那么能不能有多个进程来宏观一起来执行多个任务呢?

后来操作系统就具有了最早的并发能力:多进程并发,当一个进程阻塞的时候,切换到另外等待执行的进程,这样就能尽量把 CPU 利用起来,CPU 就不浪费了。

(2) 多进程 / 线程时代有了调度器需求

在多进程 / 多线程的操作系统中,就解决了阻塞的问题,因为一个进程阻塞 cpu 可以立刻切换到其他进程中去执行,而且调度 cpu 的算法可以保证在运行的进程都可以被分配到 cpu 的运行时间片。这样从宏观来看,似乎多个进程是在同时被运行。

但新的问题就又出现了,进程拥有太多的资源,进程的创建、切换、销毁,都会占用很长的时间,CPU 虽然利用起来了,但如果进程过多,CPU 有很大的一部分都被用来进行进程调度了。

怎么才能提高 CPU 的利用率呢?

但是对于 Linux 操作系统来讲,cpu 对进程的态度和线程的态度是一样的。

很明显,CPU 调度切换的是进程和线程。

尽管线程看起来很美好,但实际上多线程开发设计会变得更加复杂,要考虑很多同步竞争等问题,如锁、竞争冲突等。

(3) 协程来提高 CPU 利用率

多进程、多线程已经提高了系统的并发能力,但是在当今互联网高并发场景下,为每个任务都创建一个线程是不现实的,因为会消耗大量的内存 (进程虚拟内存会占用 4GB [32 位操作系统], 而线程也要大约 4MB)。

大量的进程 / 线程出现了新的问题:

  • 高内存占用

  • 调度的高消耗 CPU

好了,然后工程师们就发现,其实一个线程分为 内核态线程用户态线程

一个 “用户态线程” 必须要绑定一个 “内核态线程”,但是 CPU 并不知道有 “用户态线程” 的存在,它只知道它运行的是一个 “内核态线程”(Linux 的 PCB 进程控制块)。

这样,我们再去细化去分类一下,内核线程依然叫 “线程 (thread)”,用户线程叫 “协程 (co-routine)”.

看到这里,我们就要开脑洞了,既然一个协程 (co-routine) 可以绑定一个线程 (thread),那么能不能多个协程 (co-routine) 绑定一个或者多个线程 (thread) 上呢。

之后,我们就看到了有 3 中协程和线程的映射关系:

3.1 N:1 关系

N 个协程绑定 1 个线程,优点就是协程在用户态线程即完成切换,不会陷入到内核态,这种切换非常的轻量快速。但也有很大的缺点,1 个进程的所有协程都绑定在 1 个线程上

缺点:

  • 某个程序用不了硬件的多核加速能力

  • 一旦某协程阻塞,造成线程阻塞,本进程的其他协程都无法执行了,根本就没有并发的能力了。

3.2 1:1 关系

1 个协程绑定 1 个线程,这种最容易实现。协程的调度都由 CPU 完成了,不存在 N:1 缺点,

缺点:

  • 协程的创建、删除和切换的代价都由 CPU 完成,有点略显昂贵了。

3.3 M:N 关系

M 个协程绑定 1 个线程,是 N:1 和 1:1 类型的结合,克服了以上 2 种模型的缺点,但实现起来最为复杂。

协程跟线程是有区别的,线程由 CPU 调度是抢占式的,协程由用户态调度是协作式的,一个协程让出 CPU 后,才执行下一个协程。

(4) Go 语言的协程 goroutine

Go 为了提供更容易使用的并发方法,使用了 goroutine 和 channel。

goroutine 来自协程的概念,让一组可复用的函数运行在一组线程之上,即使有协程阻塞,该线程的其他协程也可以被 runtime 调度,转移到其他可运行的线程上。

最关键的是,程序员看不到这些底层的细节,这就降低了编程的难度,提供了更容易的并发。

Go 中,协程被称为 goroutine,它非常轻量,一个 goroutine 只占几 KB,并且这几 KB 就足够 goroutine 运行完,这就能在有限的内存空间内支持大量 goroutine,支持了更多的并发。

虽然一个 goroutine 的栈只占几 KB(典型情况下2KB),但实际是可伸缩的,如果需要更多内容,runtime 会自动为 goroutine 分配(goroutine的栈大小限制可以达到1GB)。

Goroutine 特点:

  • 占用内存更小(几 kb)
  • 调度更灵活 (runtime 调度)

(5) 被废弃的 goroutine 调度器

好了,既然我们知道了协程和线程的关系,那么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调度协程的调度器的实现了。

Go 目前使用的调度器是 2012 年重新设计的,因为之前的调度器性能存在问题,所以使用 4 年就被废弃了,那么我们先来分析一下被废弃的调度器是如何运作的?

大部分文章都是会用 G 来表示 Goroutine,用 M 来表示线程,那么我们也会用这种表达的对应关系。

下面我们来看看被废弃的 golang 调度器是如何实现的?

M 想要执行、放回 G 都必须访问全局 G 队列,并且 M 有多个,即多线程访问同一资源需要加锁进行保证互斥 / 同步,所以全局 G 队列是有互斥锁进行保护的。

老调度器有几个缺点:

  • 创建、销毁、调度 G 都需要每个 M 获取锁,这就形成了激烈的锁竞争。

  • M 转移 G 会造成延迟和额外的系统负载。比如当 G 中包含创建新协程的时候,M 创建了 G’,为了继续执行 G,需要把 G’交给 M’执行,也造成了很差的局部性,因为 G’G 是相关的,最好放在 M 上执行,而不是其他 M’

  • 系统调用 (CPU 在 M 之间的切换) 导致频繁的线程阻塞和取消阻塞操作增加了系统开销。

作者:joker.liu  创建时间:2023-04-20 17:12
最后编辑:joker.liu  更新时间:2023-04-21 17:00